看完李乃文的《归队》再看冯绍峰版《阵地》,没有比较真的扎心
同一时间,桂林戏院里,冯绍峰捏着《楚辞》暗号,台下大学生跟着默念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,弹幕飘过一句“文科生终于有用武之地”。
同一时间,桂林戏院里,冯绍峰捏着《楚辞》暗号,台下大学生跟着默念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,弹幕飘过一句“文科生终于有用武之地”。
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热播的38集电视剧《阵地》,生动地诠释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灯塔照耀下,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兴起、抗争、建设感人肺腑的事迹,讴歌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革命文化惊天动地的作用,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。
”——昨晚,桂林一条老街被游客堵得水泄不通,只为看一眼《阵地》里郭沫若写稿的破木桌。
作为“战争题材”,很多粉丝都会被《阵容》吸引而来,也会有不少人在看完几集后,被没完没了的文戏及出场人物直接被迫弃剧!这部作品并不是常见的“战斗”或“谍战”题材,而是非常罕见的“种草”题材!
大皖新闻讯“这是我第一次演战地记者。”随着抗战题材电视剧《阵地》的热播,剧中战地记者“任素宁”一角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9月26日,演员徐璐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,讲起了演绎“战地记者”任素宁幕后的故事,“(写稿时)手冻僵了,但心是滚烫的。”
长期以来,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大多聚焦正面战场的残酷壮烈、敌后战争的艰苦卓绝,或后方谍战的惊心动魄。相比之下,电视剧《阵地》另辟蹊径,将镜头对准被誉为“文化抗战堡垒”的桂林城。
在热依扎的《灼灼韶华》和张嘉益的《欢乐家长群2》激战正酣之时,一部气质更为厚重、阵容更为雄厚的史诗级大剧《阵地》,已于9月16日晚,悄然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。
1937年,淞沪会战爆发后,在国共两党联手下,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迅速创办了机关报《救亡日报》,以客观公正、兼容并蓄为办报方针,辗转上海、广州、桂林三地,坚持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立场出发,鼓舞广大民众参与抗日救亡,为推进上海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、发展,发
电视剧《阵地》登陆央视一套,开篇即是流亡日本十年的郭沫若归国抗战,并扛起中国文化抗战的大旗。《阵地》是今年中央台和广电总局抓的这个六部“抗战胜利80周年”献礼剧之一,且作为今年唯一一部“重大革命题材”,个中情节可为郭沫若此前各种争议拍板定调。
没有局限于抗战题材侧重展现的硝烟弥漫的战场,而是用镜头回望中国文化史上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“文化抗战”,讲述那个年代文化人“以笔为枪、以文铸魂”的抗战故事——题材的突破给了电视剧《阵地》全新的视角,也给了它在众多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底气。
没有局限于抗战题材侧重展现的硝烟弥漫的战场,而是用镜头回望中国文化史上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“文化抗战”,讲述那个年代文化人“以笔为枪、以文铸魂”的抗战故事——题材的突破给了电视剧《阵地》全新的视角,也给了它在众多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底气。
随着电视剧《阵地》在央视热播,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再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这并不算啥新鲜事,但凡有郭沫若三字登场亮相的地方,都会引发新一轮舆论的交口。但这一次,郭沫若无可厚非。
“笔墨为刀枪,文心筑长城”“《阵地》用‘文化抗战’这一独特切口,拍出了新鲜感与厚重感。”“文科生必看,这才是文化人该有的抗战”……文化抗战剧《阵地》自9月16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以来,迅速掀起观剧热潮。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,《阵地》首播收视率高达3.059%,收
央视一套最近播了部新剧叫《阵地》,讲的是1938年到1944年桂林那些人怎么在战火里坚持文化抗争,我刷到有人说收视率破了1.9%,冯绍峰、李晨这些熟面孔都在里面演,可最让我停下来看的,是那个南京大屠杀里活下来的姑娘的故事。
抗战剧拍到今天,要么就是前方战士端枪冲锋,要么就是谍战特工暗中周旋,套路也看得够多。
《阵地》从文化抗战这一视角塑造了活跃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形象。抗战全面爆发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周恩来的直接指示下,李克农、夏衍等中共骨干南下桂林,建立八路军办事处,复刊《救亡日报》,广泛团结郭沫若、田汉、焦菊隐、巴金、徐悲鸿、丰子恺、柳亚子、陶行知、欧阳予
要问最近哪两部国剧最戳中观众的泪点,那无疑是央视一套播出的《我们的河山》和《归队》两部抗战剧了。
9 月 16 日晚,革命题材剧《阵地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拉开帷幕,两集连播的热度与腾讯视频、爱奇艺、咪咕视频的同步上线,迅速点燃收视市场。中国视听大数据(CVB)给出的成绩单尤为亮眼:首播两集平均收视率 3.059%、收视份额 13.074%,强势登顶同时段收视
日本侵略者的战火,彻底打破了文化人士对和平的憧憬,“不愿做奴隶的人们”唯有挺身而出,投身反抗浪潮。
央视一套今晚新剧《阵地》开播,同步三大平台,全国观众能一起看抗战里的文化火线,脱胎真实事件